9月12日上午,以“让新技术不再‘等风来’: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”为主题,由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“2025 Inclusion·外滩大会见解论坛”在上海举行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论坛期间,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、EED项目学术主任及执行主任、科创金融学科建设带头人蒋展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专访,围绕当前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改善、政府引导基金运营机制优化、市场资金链条打造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解析。
蒋展表示,当前国家正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,大力倡导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”,已取得了一定成果。而若要实现更早期的投资,比如覆盖科技孵化阶段,国内与海外市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。
她进一步解释,若将企业上市前的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,即成果转化与孵化期、天使轮、A/B轮、C/D轮及Pre-IPO(上市前基金),海外市场在各阶段的融资分布相对均衡,占比均在20%~30%之间,而国内最早期的成果转化与孵化期融资占比明显偏低。
“虽然许多基金乃至银行信贷都在努力向早期阶段倾斜,但孵化期投资在整体占比仍有提高空间。”蒋展认为这正是当前政策与市场亟需携手突破的关键所在。
长期以来,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,关于“提高直接融资占比”的讨论不绝于耳。而科技金融发展需要怎样的融资结构?
蒋展表示,从国际经验来看,各国差异明显。比如美国以活跃的VC(风险投资)和创投机构为主导,充分发挥股权市场的风险识别能力;韩国则依托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,通过与担保机构联动,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。“借鉴国外经验固然重要,但更需深刻认识到各国国情的差异。因此,探索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科技金融发展道路至关重要。”
事实上,我国科技金融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维度均取得了显著进展。其中,银行体系在科技信贷领域已形成突出优势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全国科技贷款余额达44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5%,多家大型银行科技贷款规模达到数万亿元。这充分印证了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在支持科技企业规模化、产业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
蒋展认为,不应简单地将发展路径理解为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。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独特性,科技金融的发展应致力于同时发挥银行信贷与股权投资的双重优势。
在此过程中,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。蒋展指出,一方面,银行资金的风险偏好与硬科技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存在天然不匹配,因此银行亟需通过机制创新、产品设计、组织变革和科技赋能等方式突破瓶颈、扬长避短;另一方面,股权投资市场也需在“募投管退”各环节进一步优化。不仅如此,两种资金形态也亟需建立更高效的协同机制,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现顺畅接力。
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资金链条
在谈到政府引导基金时,蒋展回顾了其设立初衷:鉴于早期科技创新项目风险高、周期长,政府引导基金介入可承担更多风险,并通过让利社会资本,有效撬动市场化资金“投早、投小”。
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政策工具,政府引导基金近年来规模呈爆发式增长,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。比如,部分引导基金与地方招商目标紧密绑定,其“返投”要求可能影响市场化资金的收益预期;同时,国资固有的保值增值诉求,也可能使其与市场化资金在风险容忍度上出现错配。
令人鼓舞的是,当前针对国资容错机制的政策支持正在逐步强化。比如,在特定早期项目中,单项目容错率甚至可达100%,这意味着即便项目完全失败,也有政策提供兜底保障。
“近年来一级市场中国资占比较大,其属性天然倾向于相对保守的风险偏好。因此,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资容错机制,对于激发‘投早、投小’的积极性至关重要。”蒋展同时提到,政府引导基金还需在从业人员追责机制、评价体系等方面同步优化,切实为早期投资“松绑”。
政策层面,容错机制、税收优惠等仍有持续优化和落实的空间。而在市场机制方面,同样存在诸多可探索的方向,应鼓励市场进行更多创新实践。
蒋展认为,要实现“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”的可持续性,不能仅依赖政府引导基金,必须打造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市场资金链条,并确保链条各环节形成良好对接。
“形成良好对接的关键在于,链条的每个阶段都能创造价值并实现盈利,且各阶段盈利的工具、方式和核心能力各不相同。”蒋展进一步解释,比如早期投资的核心在于识人辨势,通过分散风险获取收益;进入成长期,随着数据和市场验证的积累,资金更侧重业务赋能与服务;而投资成熟期的资金(如当前活跃的并购基金),则因持股比例较高而深度参与运营治理,通过提升项目经营效率来创造更大收益。
蒋展对记者表示,只有当不同阶段的资金具备与其定位相匹配的盈利能力和模式时,这样的接力式长链条才能持续运转。否则,市场交易难以活跃,整个体系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