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8日,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发布的一则公告引发创投圈关注。公告显示,智元机器人相关主体计划通过协议转让与要约收购相结合的方式,合计收购上纬新材大比例股权,从而取得该公司的控制权。
针对市场关于“此次交易是否构成借壳上市”的疑问,智元机器人方面对媒体回应称,“本次行动仅为收购控股权,不构成《重大资产重组办法》所定义的借壳上市”。
事实上,依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相关管理办法,此次交易并不符合借壳上市的各项指标,因此智元机器人的这一资本操作本质上仅是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收购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并非新鲜事,但对于成立仅两年的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而言,这一举措引发了业界的广泛遐想,也为同类型创业公司的未来资本路径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。
记者梳理发现,除智元机器人外,今年3月也曾出现创业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:广东星空科技装备有限公司(简称“星空科技”)收购了中旗新材24.97%的股权。公开信息显示,星空科技成立于2021年3月,主要从事AI(人工智能)芯片制造专用大芯片光刻机、芯片键合机、硅片键合机等高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。
星空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存在几个共同特点:其一,两家公司成立时间均较短;其二,背后均有多家创投机构加持;其三,均处于当前热门赛道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作为资本“宠儿”,充足的资金储备为它们开展大规模收购奠定了基础;而身处热门赛道(甚至是概念前景广阔的行业),则意味着能给予资本市场更大的想象空间,这些都成为其收购动作的重要支撑。
不过,资本市场风云变幻,并购整合亦非易事。一家年轻的初创公司为何敢于“砸重金”实施此类操作?表面看这是“以小博大”,实则是战略驱动下的资本运作,背后隐藏着快速突破发展瓶颈、抢占行业先机的深层逻辑。
首先,无论是半导体还是人工智能领域,均属于高度“烧钱”的行业。随着一级市场融资估值持续攀升,创业公司后续获取大额融资的难度日益加大。以智元机器人为例,其目前融资仅进行至B+轮,估值却已超100亿元,背后集结了众多创投机构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一年多来,智元机器人频繁出资设立合资公司,同时对外投资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。但该公司的技术尚未实现真正的量产与商业化落地,却仍然频繁地进行资本运作,意味着其未来将需要更多资金来支撑。显然,一级市场融资已难以满足其未来的资金需求。
对类似的创业公司而言,通过收购上市公司,可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募集资金,并通过与上市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或协同,将资金用于业务扩张、研发投入等方面,这一举动比依赖私募股权融资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。此外,上市公司股权可作为抵押物获取信贷支持,进一步拓宽创业公司的资金来源。
其次,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是此类收购最直接的诉求。若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,或拥有成熟的应用场景,创业公司可通过收购快速获取这些资源,弥补自身短板。据媒体报道,上纬新材证券部相关人员透露,公司现有部分业务已应用于机器人领域,后续还将推出具体的业务协同方案。
对于当前竞争激烈的机器人赛道,通过资本运作整合资源显得尤为必要。目前该赛道中真正实现商业化的企业寥寥无几,各玩家都在加速推动技术落地、争夺市场份额,而寻求合适的合作方无疑是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重要途径。对于多数创业公司而言,IPO上市之路往往漫长,若能通过收购企业扩大资产规模,可快速满足登陆资本市场的条件。
不过,市场普遍关心的是:对于这些背后机构云集的创业公司,能否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等资本运作实现投资人退出?
对此,资深投资人李刚强表示,尽管这些创业公司成为了上市公司股东,但投资人并不能直接退出。因为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是创业公司本身,投资人仅是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,无法直接出售。但未来不排除通过股权下翻至上市公司,或由创业公司回购股权等方式,为投资人提供退出渠道。
总体而言,初创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确实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,但这一模式未来能否持续、能否实现双赢,仍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校对:吕久彪
推荐阅读: